酒泉概要
酒泉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、祁连山与马鬃山(北山)之间,东经93°~103°,北纬38°~43°。酒泉市区(包括市辖郊区)位于东经98°20'~99°18',北纬39°10'~39°59'之间。东与高台县接壤,南依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邻。东西长104公里,南北宽84公里,面积3349平方公里。整个酒泉市行政区域东接张掖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,南接青海省,西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,北接蒙古人民共和国。东西长约680公里,南北宽约550公里,总面积19.12万平方公里,占甘肃省面积的42%。全市有汉、蒙古、哈萨克、回等24个民族,总人口近100万人。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肃州区,邮政编码:735000,电话区号:0937。
全区共辖酒泉、玉门、敦煌三市和金塔、安西、肃北、阿克塞四县,地区行署驻酒泉市。全区有汉、蒙古、哈萨克、回等24个民族,总人口100万人。这里是古丝绸之路黄金地段的一颗璀璨明珠,是一片充满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的热土。
酒泉,山脉连绵,戈壁浩瀚,盆地毗连,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。既有银妆素裹的冰川雪景,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绿洲,还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楼。
全区矿藏种类多,储量大,品们高。已探明的5个成矿带共有矿点572处,其中经国家地矿部门勘察认定,构成矿床的92处,矿种48类,均分布在走廊南北的山脉中。金属矿藏主要有金、银、铜、铁、铅、锌、锰、钨、铬等,其中位于肃北县塔尔沟的钨矿储量居亚洲第一,大道尔吉铬矿储量居全国第三,黄金开采量居甘肃省首们。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石油、石棉、菱镁、萤石、芒硝、煤炭、大理石、花岗岩等。其中石棉储量居全国第三,菱镁储量居甘肃省第一。石油资源也十分丰富,是全国最早开发的石油工业基地。
全区有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积雪区的三大河系、16条河流,地表水年径流量33亿立方米,其中可供工农业开发的27亿立方米。地下水总补给量29.7亿立方米,可开采利用的水能蕴藏量22万千瓦解。
酒泉旅游
旅游景点:
敦煌
酒泉
位于河西走廊西陲,它南枕祁连山,西接浩潮无垠的塔克拉码干大沙漠,背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,东峙雄峰叠嶂的三危山。敦煌又是甘肃有名的肥沃之地,全省稳定高产县市之一,自古就有瓜果之乡美称。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置敦煌郡,并建立玉门关、阳关、史称“列四郡据两关”,从此,敦煌成为丝绸之路咽喉之地,也成为“华戎交所一都会”。唐代的敦煌,经济文化更为繁荣昌盛。当时的敦煌,既是一个国际贸易市场,又是一个文化发达的都会,史书曾有元宵灯会长安第一,敦煌第二,扬州第三的记载。我国古代灿烂的艺术宝库—莫高窟,在唐代“日趋雍容,清新华贵,惊影艳艳”,“逮于盛唐,抵于至极”,达到了鼎盛时期。著名舞剧《丝路花雨》,正是栩栩如生地反映了这一盛况。 敦煌1979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城市之一,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城”,1992年,被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敦煌旅游经济开发区。
嘉峪关城楼
嘉峪关市现辖区域,历来是古肃州(今酒泉)的一部分,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,从未单独过郡县,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嘉峪关曾设区、乡,仍归酒泉县管辖。1965年成立嘉峪关市。嘉峪关城楼建于嘉峪关市城区西隅的嘉峪山西麓。这里依山傍水,居高临下,进可攻,退可守,地势险要,是河西走廊上比较狭窄的地段之一,素有“河西第一隘口”、“边陲锁钥”之称。嘉峪关为明长城西端的起点,被称为“天下第一雄关”。它与被称为“天下第一关”的山海关遥相呼应,闻名于世。1961年,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4年12月,被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嘉峪关是一个庞大的建筑。关城层楼重叠,飞檐凌空,巍峨宏伟,气势壮观。关城两翼,坚固的长城爬山越岭,蜿蜒逶迤,烽墩众多,布局合理,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。关城的设计十分考究。它由内城、瓮城、外城、楼阁和附属建筑组成,重城并守,易守难攻,固若金汤。内城是关城的心脏,当时的军事指挥机关、辎重物资均在内城中。城两侧建有两条宽阔的砖铺面马道,可直达关楼,通向城项各处。南北城墙中部,各建有三间通廊式敌楼一座。城墙四角有两层式角楼四座。内城东西门顶上,各建有三层城楼一座;围绕东西门还建有瓮城,面积各约550平方米;瓮城与内城城墙齐高,封存门均向南开,不与内城门直通,不但增加了关城肃穆幽深,也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。围绕内城和瓮城,建有一道外城。外城西面叫罗城,城基全用石条砌筑,上部墙体均用砖砌,正对着西瓮城开一道城门,门楣有“嘉峪关”三字,为关城的正门。此门顶上建有三层重檐城楼一座,庄重大方。东、南、北三面外城均为土墙,周长1100米。城外修有护城壕。外城东面建有“闸门”,上有一座三间式闸楼。闸门之内,有一个广场,有明清建筑文昌阁、关帝庙牌楼、戏楼等。出关西行百余米处有“天下雄关”碑。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。嘉峪关作为长城文化的一部分,是向世人传播华夏优秀文化,弘扬民族精神,展示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,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和旅游胜地。
老君庙油矿旧址
老君庙油矿位于甘肃省玉门境内,面积1761平方公里。原是玉门石油管理局的主办油田,也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。1994年12月,被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老君庙油矿是在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投入开发的。1938年,地质学家孙健初、严爽、靳锡庚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来到空山不见鸟、风吹石头跑的石油河畔,开始了老君庙油矿的艰苦创建工作。因在一座破旧的老君庙前打出一口油井,故被命名为老君庙油田。1939年至1949年9月,老君庙油矿共生产原油近50万吨,占同期全国石油总产量的90%以上,是旧中国规模最大、职工人数最多、工艺技术领先的石油矿场 。新中国成立后,玉门油矿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。“一五”期间就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。从此,以老君庙油矿为主的玉门油田努力生产更多的石油满足国家需要,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1988年,累计调出7.2万名职工和2100台套设备,支持了全国50多个油田和炼油厂的开发建设。玉门油田在发展和建设中取得了丰富经验,为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。承担起了“三大四出”(大学校、大试验田、大研究场所、出人才、出经验、出技术、出产品)的历史责任。老君庙油矿旧址主要有:石油河。老君庙油矿的油井分布在石油河两岸,1940年建成的玉门炼油厂也是在石油河畔。石油河是老君庙油矿的发祥地,也是油田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“生命线”;老君庙,位于石油河东岸边, 是油田每年文化庙会的主要活动场所;西河坝窑洞,位于石油河西岸,是旧中国石油工人居住的地方,也是旧中国石油工人苦难生活的历史见证;老1号井址,1939年3月出油,该井已停产,为老君庙油矿的主要标志之一;现建有孙健初纪念碑、王进喜铜像、老君庙油矿矿史展览室。
敦煌莫高窟
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麓的大泉河畔,南北长约1610多米,是世界上规模最大、延续时间最长、保存最完整、艺术内容最丰富而又精湛的石窟群。1994年12月,被省委确定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据记载,公元366年一个叫乐尊的和尚在这里开凿了第一个洞窟。此后,人们相继在这里开窟。现存洞窟最早建于十六国朝代(北京),其后经历了北魏、西魏、北周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西夏、元共十个朝代1000多年时间的不断开凿,保存至今的洞窟有492个,内有4.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身彩塑。莫高窟是建筑、彩塑和壁画三体合一的石窟艺术。石窟大体有禅窟、中心柱窟、殿堂三种形制。塑像是石窟的主体 ,均为泥塑彩绘。艺术上受到印度“犍陀罗”、“马土腊”等造像风格的影响,结合民族传统,逐步形成中国的彩塑风格。壁画主要有佛画像、民族传统神州题材、佛经故事画、佛教史迹画、经变画、供养人画像、装饰图案画等七类。1900年发现的藏经洞(今第16窟),更是莫高窟的精华所在。这里藏有大约5万多卷古代珍贵文献和大量的绢画等艺术品,最早的有三国两晋时代的写经,最晚的是公元1002年的写本。藏经洞出土的文物中有90%以上是佛经,其中有不少是失传了的珍贵经典。此外,还有儒家的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论语》等经典;有涉及古代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历史文献;有古代变文、曲词等文学作品以及俗字、音韵等语言文字资料;还有包括医药、天文历法、地理等方面的古代科技材料;也有古代乐谱、舞谱以至体育方面的《棋经》等文献。1961年,莫高窟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之后拨款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维修,1984年国家批准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建为敦煌研究院,对莫高窟及附近的石窟进行了现代化的保护和系统的研究。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中心,莫高窟也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国内外越来越多的观光者、考察者。
酒泉地理
地形地貌
酒泉
酒泉市地势南高北低,自西南向东北倾斜。南部祁连山地是一系列3000~5000米的高山群,峰峦迭嶂,陡峻高拔。自东而西有祁连主峰、讨赖山、大雪山、野马山、阿尔金山、党河南山、赛什腾山。南部海拔4000米以上渐渐进入冻土区,终年积雪冰封,有现代冰川分布,是本区河流发源地。山间有盆地,较大的有苏干湖盆地、石包城盆地、昌马堡盆地,以及许多沟谷小盆地。本区中部是河西走廊的一部分,亦是农业精华之地。自嘉峪关隆起带分界,以东是酒泉、金塔盆地,以西是安(西)、敦(煌)、玉(门)盆地。酒泉盆地海拔1350-1500米。盆地南部是祁连山山前倾斜平原的一部分,海拔略高,约1500-1800米,向东北渐次降低,到夹山子北侧为1340米左右。夹山以北的扇形冲积积平原带,南起夹山北翼,海拔1400米,北迄北山南翼,海拔1200米,是谓金塔盆地。黑河自天成切割北山,蜿蜒以至东北,在鼎新形成河谷平原,山地海拔1300米以上,平原1100~1200米,是谓鼎新盆地。安、敦、玉盆地是疏勒河流域的广阔冲积平原,由一系列大小盆地和平原组成。自东而西有赤金盆地(海拔1700米);花海盆地(海拔1200米);玉门镇平原(海拔1400米);布隆吉平原(海拔1300米);踏实盆地(海拔1080米);安西三角洲平原(海拔1170米);西湖盆地(海拔1080米);敦煌平原(海拔1100米)以及古玉门关外的平原洼地等,海拔1000米以下。北部系广阔砾漠,即砾质和沙质戈壁区,紧接北山。北山为阿拉善台块的一部分,范围广大,统称马鬃山,海拔1500-2000米,马鬃山主峰2583米。由于气候干燥,长期风化,山体剥蚀表面呈现碎砾石状。在强风和洪积作用下,部分山体已准平原化。酒泉市地处祁连山北麓的缓坡地带,地势西南高,东北低,三面环山,形成酒泉盆地。全境以灰漠钙土和灰棕漠钙土为主,南部沿祁连山由各山口形成若干较高的冲积扇,造成新地、红山、金佛寺、丰乐、清水、屯升等绿洲。各绿洲间为洪漫滩及砾石滩。东部为古代淤积的干旱沙漠和风蚀残丘。北部和中部为山水河和泉水河交织形成的绿洲,地表较平坦。西部为砾石戈壁边缘。
酒泉市城区处于洪积扇和冲积平原之间,海拔1449米左右。
酒泉市地处阿尔金山东段和祁连山西段以当金山口为界。阿尔金山主峰高达5798米。祁连山脉山体庞大,有数条平行高峻的山岭。自西北而东南有野马山、大雪山、讨赖南山、沙果林那穆吉木岭、野马南山、疏勒南山、党河南山、野牛脊山、察汗鄂博图岭、喀克吐蒙克、土尔根达坂山、赛什腾山。主要山脉均在4000米以上。4500米为雪线,终年积雪,有现代冰山分布。疏勒南山的宰吾结勒(团结峰)海拔5808米,为区内最高峰。山间有苏干湖、石包城、昌马盆地。北部的马鬃山(北山)由数列低山残丘组成,海拔多在1400-2400米之间。
水文地质与地质地貌
区内地下水是在地层、地貌、地质构造和干旱气候等因素制约下形成的。其分布、埋深与水质水量的变化,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:即山区降水和冰雪消融水汇于河谷中,以地下长流方式补给;以河水引入渠系、田间后,渗漏被给地下水。地下水的运动,在玉门镇以东,地下由南向北或北偏东方向流动;玉门镇以西,地下水大致呈东西方向运动,但踏实、敦煌的地下水流向由南向北,基本与地面坡降一致。到北部山前地带,受北山阻截,水位抬高,流动缓慢,多消耗于蒸发,矿化度增高。潜水埋深随地形变化,南深北浅,至走廊中部如酒泉城附近水位埋深5—20米。而下河清北滩及边湾一带,属于地下水浅藏带。但潜水埋深在东西方向上变化幅度小。在安西小宛堡子一带埋深1—2米,至酒泉城区3—5米,水力坡降为1/1000—1/1500。一般走廊南侧水质好,向北逐渐变差,至走廊北部边缘水质恶化;潜水水质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也有其特征。玉门镇以西,潜水水质由东而西由好变坏。如双塔堡水库,矿化度0.29克/升。在潜水矿化度高的地带,常因渠道灌水渗漏,潜水被淡水稀释,变为低矿化水,因此,往往在高矿化水的下面,埋藏着低矿化水或淡水。地下水动态变化受干旱气候和灌溉渗漏的影响,在玉门镇和布隆吉、兔葫芦一带,形成两个“高峰”,即4-5月间春灌和11-12月间冬灌,致使潜水水位升高。由于渠系日趋完善,地下水位不断下降,地表径流也在减少,如酒泉城北的清水河,前后测得泉水流量由0.217方/秒及0.255方/秒,减少到0.145方/秒及0.170方/秒。区内地质构造复杂,地层发育齐全,矿产资源丰富。地貌类型为祁连山、走廊平原和马鬃山三部分。走廊以北的低矮山地统称北山,由于马鬃山海拔最高(2583米),所以习贯上称马鬃山区,面积61000平方公里。在地质构造上属挽近缓慢隆升区,受长期强烈的剥蚀作用,地形已趋准平原化,海拔1500—2500米。气候干旱,年降雨量30—70毫米,年蒸发量高达3000—4000毫米。走廊平原在地理上呈东西向长条形展布于全区的中部,东西长450公里,南北宽60-80公里,面积约31800平方公里,是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,全区95%以上的人口、耕地和工厂都集中于这块平原区。由于挽近构造运动影响,平原基底内不均匀隆升,使凹陷带在地貌上又分割为若干个构造分地。这些构造在南北方向上,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的频率不同,一般由南向北减弱,所在南盆地沉陷幅度大,第四纪松散堆积厚,水资源丰富。如酒泉盆地(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)、金塔—花海盆地(面积约4800平方公里)、玉门—踏实盆地(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)、阿克塞盆地(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)、安西—敦煌盆地(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)等。这些盆地巨厚的松散岩类孔隙,是地下水富集、运移的有利场所,为地下水资源的储存创造了很好的空间条件。全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29.71亿立米,地下水补给量重复部分26.331亿立方米,扣除后,走廊平原农业区的补给量为3.369亿立方米。南部祁连山区地形险要高峻,面积约50000平方公里,海拔2800—5500米,最高主峰5826.8米以上冰川遍布,冰川覆盖厚度达50—80米,最厚的老虎沟为120米。冰川总体积77000多亿立方米,折合水储量约630多亿立方米,降水和雄厚的冰川资源是走廊平源地表地下径流充沛的补给源泉。
水文特征
酒泉
境内河流,分疏勒河、黑河、哈尔腾河三大水系,均发源于南山冰川积雪区。自东而西是:黑河尾部自天成以北入鼎新,跨本区最东沿。其余河流依次为:酒泉市的马营河、观山河、红山河、丰乐河、洪水坝河、北大河(讨赖河),是主要灌溉水源。城北有临水河、清水河、依靠地下潜流溢渗在面,形成无数泉溪汇集成河,引以灌溉。全市依水源条件,自然的划分为洪水区和泉水区。金塔有北大河入鸳鸯池水库灌溉金塔盆地;玉门市白杨河、赤金河、蔬勒河。前二河灌溉玉门镇以东土地,疏勒河灌溉玉门镇以西土地;安西居疏勒河中下游,另有榆林河灌溉踏实盆地;敦煌有党河,流至北湖与疏勒河汇合后注入哈拉湖。一般情况下,疏勒河无水入境,故党河系为敦煌市的唯一灌溉水源。以上诸河,年径流量约32.23亿立方米。因气候原因,来水量各时期悬殊,水量不稳。每年7-10月份是丰水期,枯水期甚长。5、6两月水量回升迅速,与农业的丰歉紧密相关。
气候特点
本区属大陆性干旱气候,干燥寒冷,降水奇缺。从东到西海拔1500-1100米,年均温3.9℃~9.3℃,无霜期127~158天。夏季干热而较短促,冬季寒冷而较漫长,但春季升温迅速。酒泉地区南部山地属高寒半干旱气候,年平均气温4°~6℃,走廊地带属温带干旱气候,年平均气温约5℃~9℃。年日照总时数达3300多小时,日照百分率为75%。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,祁连山地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,酒疏勒河流域地处内陆,位于酒泉地区西部,属于典型大陆性气候,海拔高度170-1900米。总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少(是我国、甘肃省雨量最少的地区之一),蒸发量大(是甘肃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),日照长,昼夜温差显著,夏季炎热,冬季寒冷,干旱多风(安西素有“世界风库”之称)。流域降水集中在6、7、8月份,流域以玉门镇、安西县计算,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45.7—64.2倍。最大冻土深度116—150厘米。年平均风速2.7—4.2米/秒,最大风速20—34.5米/秒。酒泉市属半沙漠干旱性气候,其特点为气候干旱降水少,蒸发强烈日照长,冬冷夏热温差大,秋凉春旱多风沙。气温:常年最高温度℃,最低为零下31.6℃,年均温7.9℃,昼夜温差大。风向:全年主导风向是西南风,其次是东风和西北风。最大风速26米/秒,平均风速2.3米/秒。雨量:年平均降雨量84毫米,最大降雨量158毫米,集中在6-10月,年平均降雨日数62天。年平均蒸发量2141.4毫米,超过降雨量27.3倍。相对湿度:最高56%,年平均46%。积雪:最大积雪深度为14毫米。冰冻:最冷时冻土深度为1.32米,冰冻期一般在11月至次年4月。日照: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56.4小时,日照百分率平均69%,10月份多达78%。
酒泉历史
酒泉地区是我国西部土地开发利用最早的区域之一。
酒泉
先秦时,这里称西戎地、西羌地、匈奴右地及西部、西方、河西三危地等。秦汉以前,上古为羌戎所居,羌、戎为这里土著居民,羌族指月支,乌孙即“戎”的转音。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,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,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,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、蔬勒河以西地域,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、郡区划范围。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。实际上,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,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,到奴隶社会阶段,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。到汉文帝前元四年(前176年),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,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,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,留居下来,史称“大月氏”,而留在敦煌、祁连间的,史称“小月氏”。自此,直到西汉中期汉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年)五十多年间,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,故又称匈奴右地。无狩二年(前121年),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,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,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,西汉王朝交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,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。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,酒泉以“城下有泉”,“其水若酒”而得名。此时,汉朝设立酒泉郡,就是以泉名为郡名的。而《汉书.武帝纪》载,“元鼎六年”(前111年)可能是设置敦煌县的时间,而不是置郡的时间,因此,不能把置敦煌县的时间定为建郡的时间。不过酒泉县与酒泉郡却同时建于西汉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年),当时不叫酒泉县而称“禄福县”,为郡的驻地。直到西晋惠帝元康五年(公元295年),改禄福为“福禄”。唐高祖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始置酒泉县,肃州的名称开始应用。从西汉设置酒泉郡,到北魏太延元年(公元435年),均称酒泉郡,长官称太守,隋文帝开皇三年(公元583年)改酒泉镇长官称镇军,仁寿二年(公元602年)起,撤郡,仅存州、县两级,改酒泉镇为肃州,州的长官为剌史。唐代宗广德元年(公元763年),酒泉地方属吐蕃(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称),并建“肃州千户府”,至唐宣宗大中五年(公元852年)的88年中,均被吐蕃所据。唐末至五代(公元907-960年)酒泉属回鹘(最早居牧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)。宋(公元960-1279年)时,酒泉归西夏(羌族中的一支,称西夏国),西夏败亡后,酒泉归蒙古,公元1271年蒙古改国号为元(公元1271-1368年),设肃州路,长官称“达鲁花赤”。明代(公元1368-1644年),置肃州卫,长官称“指挥使”。清代(公元1644-1911年),改置为肃州直隶州,设知州。中华民国(1911-1949年),于1912年置安肃道,设道尹,公元1927年改尹为“行政长”。公元1936年改设为甘肃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长官为专员。1949年酒泉解放,置酒泉专区,设专员至今。据考古资料和文化遗存、文字记载,古代酒泉,林木茂密,草地广布,野生动物资源丰富。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定居,畜牧业已很发达,并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生产。优越的地理环境,富饶的自然资源,为这块肥美的土地较早地被人们开发利用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。1963年在今敦煌市古董滩以北就采集到属石器时代的石刀、石斧各一件,1975年在杨家桥乡鸣山村发现石器,1979年在玉门关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新石器朝代陶罐和陶钵各一件。经考古鉴定,和玉门火烧沟文化同属一类。足以证明,最早在新石器时代(上古为羌戎所居之地),这里已具有一定的农业生产水平,并且发展了手工制陶业和畜牧业。今酒泉市境内的马营河、丰乐河、讨赖河流域,早在4300年-2500年前后,就有人类集聚。目前,在今酒泉市20多个乡、镇中,有17个乡、镇范围内都有先民的业绩遗存。在下河清白疙瘩,安西的甜水井,敦煌的玉门关等处,多次发现汉代屯田遗址,其沟渠、田埂遗迹,至今清晰可见。《史记.大宛传》记,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,西征大宛,兵至敦煌,往来二岁,“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………”,试想如果当时敦煌农业不发达,这些军需粮秣的筹集供应是无法实现的。可以肯定,西汉的酒泉、敦煌一带,不仅是集结军队和出兵的前哨阵地,而且是中国西部区域开发的基地
|